close

 


年輕時,我常害怕。


嚴重時,清晨醒來,怕到骨髓裡抽冷。


有一次,講給弟弟聽,他不解,問:你怕什麼呢?


 


我怕什麼呢?


我怕走投無路。


 


開始工作初期,我常默唸,或喃喃自語:「在我心中,充滿了恐懼!」


 


害怕、恐懼,是我的症狀。


後來社會上流行一種病:憂鬱。


我不認為我憂鬱,我只是害怕。


 


1996年,激烈的選舉結束後,我陷入沮喪。


講給孝成兄聽,他說:很正常,就像產婦分娩後會沮喪。


 


北國的城堡構建完成後,害怕或沮喪不再大規模降臨。


 


我長期反抗害怕、恐懼與沮喪,有以下的心得:


沮喪的原因是:現實與期望產生落差,而又無力改變現實。


沮喪的另一個原因是:潛意識的自我示警,表示,可能不久會有一個難關來臨。


 


沮喪,可能是人的一種防衛機制,說起來,是好的,就像生病發燒。


沮喪,也可能代表能力不足。


凡事都能迎刃而解的人,不會沮喪。


 


沮喪不是病,不宜用藥。


 


對抗沮喪,最有效的,是運動,其次是情緒發洩,例如朗誦、唱歌,與人交談等。


 


太陽光能治療沮喪,要多曬太陽。


英國醫生設計一種帶燈光的帽子,用仿日光的燈光照射憂鬱症患者的臉孔,有效!


 


我相信,轉移與寄託,能減輕沮喪。


友情、親情或愛情,能治療沮喪。


宗教信仰,或自我靈修,能治療沮喪。


物質上的安全感,也能治療沮喪。


 


當我害怕(沮喪)時,症狀如何呢?


最強烈的,就是怕到骨髓抽冷,人生中,曾有一次,怕到想用自殺逃避。


巧合的是,我的天性中,含有survive的強烈傾向,所以不容易真正瀕臨自殺。


但會失眠,怕到顫抖,在神情上,慘澹惶恐如喪家之犬。


 


沮喪的原因既然是現實與期望有落差,那麼,降低期望或許有效?


應該是的。


中年以後,我的人生態度轉變成:「有水,有火,有食物,就好!」,以及「健康、平安的活著,就好!」。


在這種態度下,似乎,比較不會沮喪。


 


總結:


一、沮喪的原因,半是挫折,半是示警;示警的部分,屬於身體的自我防衛機制。


二、沮喪不是病,不宜投藥。


三、對抗沮喪,從兩方面著手,一方面是降低期望,一方面是改變生活。改變生活,是從事若干種讓精神投入,讓身體勞累的活動,及多曬太陽。


 


有人說,憂鬱症是20世紀之藍。


沮喪與憂鬱,應屬雷同,害怕、恐懼亦同,而降低期望與改變生活,是有效的對抗。


 


 


 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海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