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
一早,連接兩封電子郵件。
一封是Int J Machine Tool and Manufacture來的,匆匆一瞥,status of this submission has changed to Sent to Production。
腦筋還沒轉過來,孔教授的信件搶入眼,打開來看。
「論文已經正式錄用了。感謝您對我的栽培,不剩感激!!」
「非常感謝,此刻我也很受鼓舞,這也許是我顛峰之作,此生在deep hole drilling的研究上,基本上算是一個滿意製作,今後還會繼續努力!!」
總算塵埃落定,前後revision四次。
這篇論文當初接到,就把它稱為登頂之作,內容精湛,但是論文寫作不好,當時重新寫了Abstract與Conclusions,因為審查委員通常只看這兩部分,所以要在這兩部分讓他們知道這是一篇大作,內容管不了。
但是亂無頭緒的內容,果然招來嚴厲批評,必須major revision,重新投稿!
其中第三reviewer是主要審查者,他不同意,論文就不過關。他的問題主要有兩點,一是,這篇論文的貢獻到底在哪裡?二是,使用的方法,都見諸文獻,這篇論文到底跟別人有什麼不同?
對於第一,我拉大格局,說:「The general significancy of this work is on two levels, process and methodology. On the process level…blablabla。On the methodology level…blablabla」
Reviewer 3 顯然接受了,但是說:不能只講給reviewer聽,要把這段放進論文。
對於第二,一般人在回答時,一定解釋有何不同,用的字不是different,就是difference。但我決定下重手:
「… which leads to a new method that has an edge on all preceding methods because of its tougher ability. 」
「… is a feature silhouetted against all previous methods in literature.」
我用edge 及 silhouetted這兩個字,用力敲擊讀者的大腦。
第三 reviewer接受了,但是引來editor-in-chief的一個問題。
在回答對相關領域有何幫助時,我寫的橫空出世:
「Any process that bears relevant features, i.e. cantilevered or weakly and/or peripherally supported beams, plates, shells, blades, etc., can derive ideas from this work. Possible imagination of applications is far-flung to not only processes in manufacturing but other industries like crane, bridge (especially suspension bridge), aerial refueling hose/pipe (Probe & Drogue or Flying Boom), rotor blade of wind power generator, electricity post/transmission tower, or even kiln, chimney, etc. 」
Editor-in-Chief問:既然這麼偉大,能不能說一說,要怎麼應用在這麼多領域上。
這也是困難的命題,必須採高屋建瓴之勢,不能在低處廝殺。我的回答,像回答埃及人面獅身怪獸的謎語一樣, 還特別創造了一個英文字「structurization」,這個字後來竟然沒有被修稿人士改掉。
最終版本寄出後,論文 status第二天竟然又變成Revision requested。有點納悶,是我的回答主編不同意?
孔教授說,是要求圖表再有一些重新編排。
終於,為山九仞,沒有空虧一匱。
我2009年退休時在腦中的遙遠概念,被孔教授完成,模糊的概念成為論文,還是這個領域的登頂之作,將被眾多人閱讀引用。孔教授從此也成為這個領域的主要學者。
今後,是他審查別人的論文了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