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015106  星期二

 

昨天一起床,就收到王天及教授傳來的微信信息: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。

 

我回:大好消息!

 

王教授立刻又傳來一個信息:三無科學家。

屠呦呦被稱為三無科學家:無博士學位,無留洋學歷,無院士頭銜。

 

甚至,她對發現青素的貢獻,也長期受人質疑,因為,當初青蒿素的研究,是許多單位的集體努力,大陸科學界對屠呦呦用一本書將功勞獨攬,頗有非議。

 

記得當初留學德國時,有一位姓路的大陸留學生在阿亨工大聲名大噪,因為他一到德國,就大肆發表論文,讓教授刮目相看。

 

但是,其他大陸學者告訴我:那個路先生把他在國內單位的集體研究結果,通通帶到德國,當作自己的成果發表。

 

中國大陸的學界,可能還沒有建立嚴格尊重別人研究成果的學術倫理。

有一個很大的可能,是他們沒有足夠的訓練,以論文或成果回顧方式,確立別人的貢獻。

 

從另一方面來講,陸續的新聞中提到,屠呦呦女士沒有SCI論文。

 

這讓我想起高中時,同學戴晉新告訴我的一件事,他提到:有位美國的考古學教授,非常懶惰,沒什麼論文,但是他是一個重要史前人類頭骨的發現者,所以他永遠高據重要的學術地位。

 

屠呦呦可能跟那位美國教授類似,沒有什麼論文(這其實並非缺點,因為中醫中藥領域,怎麼發表SCI論文?),但是是青蒿素成為藥品的重要貢獻者。

 

對青蒿素研究,可能是集體成果,但是屠呦呦由晉代名醫葛洪的著作中發現這樣的句子:

「青蒿一握,以水二升漬,绞取汁,盡服之」。

 

她思考,為何不煎?而是絞汁?

 

於是她捨棄高溫萃取,試驗出低溫萃取法。

 

所以,由她代表領獎,並無不妥。

但是,真正具有原創貢獻,應該獲得諾貝爾獎的,應該是晉朝的葛洪。

 

若屠呦呦能以諾貝爾獎得主的身份,加強敘述那些集體研究中有貢獻的同事,不但能豎立其他人的貢獻,也更能顯出她得獎的榮譽。

 

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生的話,是最好的總結:

 

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,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體現」

 

那些古代中國醫藥的文獻中,不知埋藏了多少聰明的中國人在醫學與藥學領域的發明與發現,等待後人重新挖掘提取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海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