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
在門口碰到葉清發教授,他今年62歲,仍然滿面春風。
「我去創世紀看我媽媽」,他說。
我以為是創世收養院,原來是大樓住宅,是昌益蓋的巍峨大樓,在高樓的步行距離之內。
父母俱在,兄弟不遠,是人生的福氣,葉教授似乎正是如此。
「我現在很少住這裡」,他指著高樓。
原來他去苗栗公館買了800坪農地,蓋起房子,過著田園生活。
「我種35種蔬菜水果」,他說。
「有空來騎腳踏車」,他說。
有800坪農地,有高樓的都市住宅,母親又住在附近,葉教授的退休生活堪稱完美。
這是一種。
另一種,是許小姐的規劃。
她跟先生陳X居教授最近賣掉民享街的公寓大樓,到竹北高鐵站步行距離內買一戶大樓內的住宅,50坪,雙車位,預售屋,預計2015年完成。
那個大樓將會是完整的居住系統,大樓內有超市,有百貨公司。
問他們怎麼不去買農地,不是也看了許多?
陳教授說:我們一直都還在工作,生活重心還在都市,而且農地不增值,大樓以後會增值。
許小姐與陳教授將來或許大隱於市,住在重劃區的優美環境中,鄰近高鐵,雙車位,不出大樓,就有完整生活機能。
葉教授則忙碌的種著35種蔬菜水果,偶而進城,看看母親。
兩種最後的生活方式,都是眾人所羨。
我呢?我計畫的墾荒、航海、與陸上旅行,只實現一項。
卻也安適。
只要有水,有火,有食物,就好。
有一回騎腳踏車去Bragg Creek,回程坐在路邊草地,覺得坐處的草地,就是我安穩的棲息地。
另一次,在Hwy 1騎腳踏車,摔進溝裡,躺在溝坡上,溝坡的草地,也讓我安穩舒適。
有一天,我在野外,坐在什麼地方,死了,也許會覺得,我死在舒適的地方。
有人隨處都如寄,有人隨處都如家。
我隨處如寄,卻教育自己,平安就是家。
兩種退休生活之外,還有我這一種,漂泊的,卻也安適。